秋末调养,御外寒清内热
秋末,气温进一步降低,要注意“御外寒”,合理穿衣,以免身体受凉。此时仍以燥气当令,所以还要不忘“清内热”。同时,可适当给予药粥、药茶、汤羹来达到清热养阴润燥的目的。
02
气温渐降,饮食平和温润
日常饮食以性平或微温为宜,不要为了御寒而大量进食辛热燥烈之物,这些食物会助长燥邪,损伤人体津液,对健康不利。常见平和温润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玉米、银耳、扁豆、白菜、胡萝卜、百合、山药、山楂等。
03
秋冬养阴,注意不要熬夜
充足的睡眠是养生的基础,可以滋养肝血。但熬夜最伤阴血,容易导致失眠、脾气急躁,甚至双目干涩、手脚发麻,上至心脏,下至大小便,都会受影响。
04
适当锻炼,强度不可超量
保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助于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强健身体,预防疾病。锻炼项目、运动强度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切记不能剧烈运动。秋冬进行高强度的活动,大量地出汗,会“发泄阳气”,影响身体健康。
05
进补膏方,强调“虚者补之”
秋末冬初,正是进补膏方的好时节。膏方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的作用,但要讲究因人而异、辨证处方、因症加减、对证施膏。膏方是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滋补品。膏方有严格的适应证,亦有禁忌证,必须要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酌情服用。
专家简介
孙伯青
心内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