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显示出它重要的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医学的最初起源,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自从有了人类,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为了繁衍生息,人类注定了同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原始人类没有任何医治疾病的方法,在大自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砭石锥刺具有镇痛、疗疾的作用,于是远古时期砭石疗法就诞生了。这个时期大约在一万四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砭石已成为专门的医疗器具,其形状有圆形、尖锥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刀状砭石等。到了商代在现今河南流行了玉质砭石针的剑形玉石刀,它与古九针中的铍针相似。
养生,即养生保命,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养性等,指利用多种方法调养形神,以祛病强身,防病避害,延年益寿。养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两千多年前古人已记载预防疾病和保健(治未病)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医学中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代医学也越来越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如“一级预防”概念的提出和其临床指导作用,而这正与中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
中医康复方法古称将息法、善后法、调摄法,或称调理、调治、调养等,除针灸、按摩、气功、中药、食疗,以及药物外治的熏、洗、烫、浴、敷、贴、搽等疗法外,尚有属于物理治疗范围的热疗、冷疗、光疗、声疗、泥疗、砂疗、磁疗、水疗等;属于精神情志治疗范围的以情制情法,文娱、音乐、舞蹈疗法等; 属于作业疗法范围的弹琴、书写、绘画等;属于体育疗法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跑步等。
这些理念和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从广义来看,中医养生学包含了预防养生与疾病养生两方面的内容,后者又具有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宗旨,就是让残疾者、老年病者、慢性病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却始终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这与现代医学中康复预防的“三级分层预防”思想不谋而合。
中医讲“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传统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条大筋,从颈部开始引向背部,经腰、大腿、小腿、脚至脚心。它就像经络穴位,并无有形的位置,但是当你接受治疗的时候,就会感到这条筋的存在。人们在工作或者学习中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坐立姿势不正确,或者缺乏充足的运动,运动方法不科学,运动不当,会使肌肉产生反射性收缩和痉挛,就会造成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