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都有哪些
“五谷”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中即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但五谷究竟指哪几种作物,答案却不是唯一的,《周礼》中的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孟子》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管子》中的五谷指“黍、秫、菽、麦、稻”;《楚辞》中的五谷指“稻、稷、黍、菽、麻。”而在近代编成的《辞源》上,五谷为“稻、黍、稷、麦、豆。”
稻大约是在4700年前的神农氏时代开始种植的;麦(大麦和小麦)的种植,约在史前晚期或于盘庚迁殷以前传入我国华北;黍、稷和秫都是属于“小米”,黍是黄米,菽是豆的意思,豆在周代被称为“菽”;麻是大麻、叶子有毒,但是种子没有毒,可以食用。五谷概念的形成虽然相沿了2000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粮食种植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
“五谷”说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五谷”说之所以盛行,应该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笼统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杂粮则是将“五谷”之外的粮食作物统称为“杂粮”,“杂粮”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品种也不断丰富,严格说来,“五谷”中除了“稻、麦、小米”外,其他的几种作物都已经应该算“杂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