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中医关于饮食禁忌的论述

   2019-03-08 703 0
核心提示:《黄帝内经》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里明确指出了饮食在进入人体后,产生滋养脏腑
 《黄帝内经》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里明确指出了饮食在进入人体后,产生滋养脏腑、气血、筋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等作用。《黄帝内经》还认为,精是后天水谷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水谷之精气与吸人的自然界消气合并而成;神是指人体的精神话动,是生命的主宰。饮食精微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合理的饮食,能够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供应,只有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正气充盛,邪气才不能侵袭人体。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饮食的预防疾病及抗老防衰作用。此外,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与人们的关系较药物更为密切,通过饮食的宜与忌可以治疗很多病症。所以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正如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说的那样:“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黄帝内经》中有关食忌的原则是:合理调配、五味调和、饮食卫生、饮食有节、烹调有方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具体论述如下。
 
(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需有节制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干金要方》也说:“饮食过多则聚积,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节制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益,反之则对身体有害。
 
饮食无节是肠胃损伤的重要原因,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吃的量要科学、适量,这是《黄帝内经》关于贪忌论述的重要内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人体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吃进大量的食物,这势必加重胃肠的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胃肠之间,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胃肠功能也因此而受到损伤。
 
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最易损伤肠胃的消化功能,最常见的是饮食停滞于胃肠,所见的症状有胃部胀满、疼痛拒按、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的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见有腹痛肠鸣、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脱脂胀满的食滞泄泻等症。
 
长期超量进食或经常暴饮暴食,对胃肠的功能乃至器官实质都是有一定损伤的。首先,超量进食,使胃肠不能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机械消化,导致食物不能充分研磨、搅拌,不利于营养物的吸收。并且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对胃肠的损伤,可由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其次,由于大量进食,造成各种消化液的相对不足,且由于蠕动加快,消化液也不能与食物充分混合,影响消化和吸收。还有,由于各种消化液的过量分泌,势必加重分泌这些消化液器官的负担,日久也可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
 
而肠胃受损可导致五脏精气不足,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储藏在五脏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主要靠后天水谷中的精微物质来充养,《黄帝内经》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这段话的大意是,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消化,把其中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送到肝脏,滋养全身的经脉和络脉;而另一部分稠厚的精微物质送到心脏,进入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一切经脉之气,经脉管转输到四肢、百脉及全身皮毛。毛细经脉中的精气相合,仍还流于经脉之中,经脉中的精气进一步发生变化,又注于其他四脏,以充养四脏,精气充盈于全身,脉气自趋于平衡,无过盛和不及,这可以从手腕寸口处的脉搏跳动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判断疾病进退。水饮进入胃以后,其精气流送,上输于脾,脾气散布其馆微,又上输于脾脏,脾脏能将代谢后剩余的水液下行输入膀胱。如此,水饮中的精微部分能够四布,并滋润五脏。这种作用,是随着四时寒热的变迁和五脏阴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水饮代谢的正常现象。《黄帝内经》的这段话,把饮食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营养全身、发挥作用以至排出体外的代谢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这表明了人的精、津、气、血乃至一切生命形式,均依赖于饮食的营养。
 
总之,饮食不可过量,否则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饮食有节,是饮食保健的重要法则。古人所讲的“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是对“饮食有节胎原则的高度概括。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高血压饮食禁忌 高血压吃这些不利于健康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