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戒杀食素以养生
佛教五戒:杀、盗、淫、妄、酒,而杀生在首位,可见其慈悲一切众生之念甚重。除此以外,佛教还大力提倡素食,使动物免于被杀。孙思邈较好的继承了佛教慈悲素食的思想,他在开篇《大医精诚》即着意强调要少用或不用动物药的观点,认为:“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他曾多次提到有关肉食的禁忌,如老年人不宜杀生取肉自养,如果想吃肉,当用钱购买。在《养老大例》中说:“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脍生肉生菜白酒大醋大咸也。”凡此皆是其主张少杀生以养生之饮食观的体现。素食是佛教饮食的显著特色。现代调查实验研究发现,素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确有积极作用:如许多素食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虽然不能提供热量,但是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素食者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率要高于肉食者,他们将摄人的热量以体热的方式挥发出来,而不是累积起来变成脂肪,如此则避免了肥胖的形成。肉食虽然营养丰富,含热量高,但是弊端也很明显,比如:肉食消化困难,因此而增加了脾胃的负担;肉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增加人体胆固醇的含量,并因此导致其他疾病;肉食含热量过高,容易造成肥胖,而肥胖又会导致其他疾病。所以饮食不可偏嗜,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辅以肉食,这样就可以保证营养全面,维系人体健康,免致疾病产生。
2、非时勿食
孙思邈说:“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巳时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之间的一段,恰在午时之前,这一观点深合佛教“过午不食”的饮食观点。佛教的“过午不食”戒又称“离非时食学处”。非时即不适宜的时间,他们认为在日中时之后至第二天破晓之间的时间段,是诸佛与诸阿拉汉不用餐之时,学处是指戒律。“离非时食学处”就表明每天太阳正中点之后到第二天早晨破晓之前这一阶段不适宜用餐。这种见解与道家“不夜食”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