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类药物
主要包括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的抗炎药,如消炎痛(吲哚美卒)、扶他林(双氯芬酸)、布洛芬等。这些药物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主要作用都是消炎止痛。它们可以在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炎症反应时迅速消炎镇痛,效果要比中药快。患者可任选其中的一种。食用后,不良反应大多会出现在胃肠道。
缓解症状药
这类药主要是改变病情,包括
1.金诺芬
它是一种口服的片剂,每日吃2次,每次服用3毫克,服用后可以改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通常3~6个月会起效。它是一种比针剂更安全、更方便的制剂。不良反应主要是其会在人体内蓄积,白细胞受到影响,引发蛋白尿。需要服用者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2.氯喹
它是抗疟的药物,每日可服用25毫克。1~3个月后会出现疗效。患者在服药之前,应该先做眼科和心电图检查。因为它会影响患者的视力,造成视力模糊,极易引起视网膜病变和心功能不全等,还会造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3.硫唑嘌呤
每次服用50毫克,每日2次,当病人症状有所好转之后,可以逐渐减量,服用原来剂量的1/3~1/2,3~6个月或更长时间见效。患者可能会恶心呕吐、皮疹、肝损害、黄疸、白细胞减少等。在用药期间病人应该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4.环磷酰胺
每次服用50毫克,每日2次,可以口服,或者是取0.2克加入10~2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周1次,待症状有所好转后改为口服。通常病情可从第6周开始好转。待好转后,维持量降低为原剂量的1/2~1/3,需要服用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还可能有血尿、闭经或精子生成缺陷等,同硫唑嘌呤相比,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更多,而且比较严重。
5.青霉胺
刚开始服用时,剂量需稍小一些,每日服用0.125~0.25克,在2周后,增加药量,每日达到0.25~0.75克。如果患者服药半年后,仍然无效,需要停服。如果效果较好,可以慢慢减少药量,恢复为每日0.125克。此药毒性较大,而且起效慢,通常在6周后起效,服用时要以小剂量的形式逐渐增加。不良反应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皮疹,常见斑丘疹或是多形皮疹,在停药后,对症处理即可痊愈。条件允许的患者最好每2周复查血、尿常规和血小板。当白细胞低于4×10°/升,血小板少于80×10°/升,或尿蛋白每日超过1克,或是出现血尿的情况,要立刻停止服药。
6.柳氮磺胺吡啶
柳氮磺胺吡啶能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并消除关节局部炎症,改善晨僵。服用初期每日的剂量为0.5克,每周增加0.5克,直至每日的计量为1.5~3.0克。
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皮疹、肺炎、抑郁、男性不育等。服用肠衣片后可能会减轻胃肠的不适症状。服用柳氮磺胺吡啶还会造成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7.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功效最显著的药物,有利于患者控制早期病程的进展。开始时可以使用5~10毫克的甲氨蝶呤,每周服用1次,或是从2.5~5.0毫克/周开始,然后逐渐加量,每周最大的剂量不能超过30毫克,通常在3~12周后会见效。比起其他缓解症状的药物,甲氨蝶呤的毒性较轻,适用于长期治疗,而且更具有耐受性,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的症状,还有肺炎、脱发、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和血液学异常等。但是大多数的不良反应程度都比较轻而且时间较短,不需要患者中断治疗。不过,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的患者需要注意,甲氨蝶呤及其代谢产物主要是从人体的肾脏排出,因而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损害。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的目的是止痛、消炎,并不能有效抑制病变的发展,如果长期服用,会产生较多不良的反应。这类药物适合尝试多种药物但均无效果、病情危急时或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尤其适合严重顽固的病例应用。常规的用量是每日服用1次泼尼松,每次口服5~10毫克,或是每日服用1次地塞米松,每次0.75毫克,在症状有所改善后逐渐减量直至停服。
由于现有的单一药物都是“偏安一隅”,不能使炎症长期得到完全控制。所以西医主张在治疗上将这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让它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相应的剂量,不良反应出现的程度也因此而减小。不过,在联合使用药物时必须要合理选用,临床上选择的药物尽量不是同种类的,如果药物有相同的毒副作用,要避免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