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补钙广告,会让老百姓对“骨质疏松”“缺钙”“补钙”的认识产生很多误区,造成补钙泛滥。
误区1:骨头痛、关节痛就是“缺钙”
许多老年人认为,自己骨头疼就是缺钙,该吃钙片了。其实,不能简单地把骨关节痛等人体骨关节系统的退行性改变理解成“缺钙”。
关节、骨头的老化和缺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也是人在老化过程中同时出现的两种既独立又相关的疾病。
误区2:骨质疏松就是“缺钙”
骨质疏松不单纯因为缺钙,分泌代谢异常才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这种代谢异常使骨骼对钙元素的摄取、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钙的排出增加,从而出现骨骼的病变。
此外,“钙吸收差”“钙利用率下降”“钙排出增加”等也是骨质疏松的致病原因。单纯补钙只解决了“钙供给不足”,却无法纠正骨骼对钙元素的利用等诸多障碍。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钙不够了”“肠子不吸收钙了”“血液里的钙不能停留在骨头上”“骨头上的钙在流失”“体内的钙排出体外增加了”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怎么补钙才正确?
1.多晒太阳:尽量多晒太阳,增加皮肤维生素D合成,体内增多的维生素D可帮助钙吸收;
2.加强锻炼:锻炼越多对骨骼的刺激越大,骨骼越结实、钙含量越多;
3.食物补充:可以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动物蛋白、鸡蛋等;
4.药物补充:口服活化的维生素D、钙片;重度骨质疏松、缺钙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服用二膦酸盐或者静脉注射二膦酸盐类药物,如福美加、固邦等,这些药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慢骨脱钙、增加骨密度,达到补钙效果;甲状旁腺素也可促进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