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晒背、拍胆经、拍腹、灸肚脐等养生法很好,但适合你吗?

   2022-04-12 新浪网 283 0
核心提示:晒背、拍胆经、拍腹、灸肚脐等养生法很好,但适合你吗?

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防病方法?并不难!

可能是疫情改变了大家的价值观,今年一见面聊的话题都是养生。

比如有位亲戚,对一种网上流传的拍腹法很着迷,不停地跟我们安利。

手法大致是这样的:

☞用手拍肚子,力度以舒适为宜。

就这么简单,但拍起来可热闹了:

拍了有水声的,是肚子里有「死水」,要把死水拍活;

大便不通的,拍起肚子能帮助排便;

拍打出痧的,是腹部湿邪瘀堵;

经常拍打,对肥胖、高血压、肠胃病等慢性病都有好处…

大家听完试了一下,说拍完轻松了,肚子暖烘烘的;但也有人很怀疑,说这是养生而已,说它能治病就夸张了。


拍腹养生有道理吗?适合谁?

拍腹法有用吗?适合所有人吗?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而熟悉中医基础的人,思考这类问题并不难。拍腹法的核心方法是:以阳养阴。

什么是以阳养阴?首先,人体背为阳,腹为阴。阴主静,主藏,主凝结。

因此,腹部是容易窝藏阴邪的地方,各类水湿痰饮在此地常年堆积,瘀堵经络,俗话说「一肚子坏水」一点没错。

其次,阴气过盛怎么办?要用阳气来调和。

阳主动,动则生阳,拍打就可以让腹部的气血动起来,转化阴邪为正常津液,为人体利用或排泄。

那么,拍腹法适合哪类人使用?

很简单,适合腹部有阴邪积聚的人用,也就是肚子偏大、不爱运动的人。

用在这类人身上,拍腹能够很快改善肚子大,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排便难、高血压、妇科病、小便问题、肠胃问题、生殖问题等。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在什么时间拍腹合适?

两个时间,第一个是午饭前,第二个是睡前。

午时人体阳气盛,动态明显,此时拍腹可以借助大势,一举铲除凝结在腹部的阴邪;

而睡前(接近子时)人体阴气盛,是一天中腹部阴邪严重的时候,此时拍腹可以避免阴气成势,威胁健康。

也就是说,午时拍腹是预防,睡前拍腹是祛病。

一通百通,与拍腹具有相似作用的其他方法,如意守丹田(意到气到)、艾灸肚脐附近等,都有类似的作用。

总结为:阴盛的人,要以阳来养阴,以动来养静。

女人靠男人来养,男人靠女人来磨,一阴一阳才有道。

中医的核心方法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就是阴者阳之,阳者阴之,实现中和。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中医「损」到极致,就是对阴阳的辨识与运用,没有其他东西。

知道阴阳之道很重要,知道「没有其他东西」更重要,因为它会给你「理论自信」:

中医如此而已,一点都不难。

晒背、灸背有道理吗?适合谁?

再举一例子,晒背这种方法有效吗?适合哪类人用?

再次运用阴阳的观察视角:阳主热,阴主寒。晒背在人体的阳面施用补阳的方法,可归结为「以阳补阳」。

谁适合用补阳的方法呢?很简单,就是阳虚怕冷的人。

身体是否阳虚,它本身就会告诉你:用手探查背部皮肤,阳虚的人,总有一些部位是偏冷的,提示我们阳气不足。

这类人晒背、艾灸背部偏冷区域合适,直到背部偏冷区域消失,就把体质调回了健康。

关于艾灸,很多人纠结是灸背部好,还是灸腹部好。

同理,艾是纯阳之物,主温通,艾灸背部可以补阳通阳,适合阳虚的人;艾灸腹部则是以阳养阴,适合阴盛的人。

阳虚阴盛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体质并存。检索一下体质辨识知识,或由中医师帮助辨证,就可以对艾灸运用自如了。

老话说:「男不能露背,女不能露腹。」也有道理吗?

男属阳,背部是阳中之阳,偏性大,因此容易招阳邪(风邪、热邪等);

女属阴,腹部是阴中之阴,偏性大,因此容易聚阴邪(寒邪、湿邪等)。

男护背,女养腹,就成了大家有意无意遵守的养生常识。因此拍腹、灸腹更适合女性。


拍胆经有道理吗?适合谁?

再来,拍胆经有效吗?适合哪类人?

胆经分布于人体的侧面,属阳经,本性善动。拍胆经是以阳补阳,适合阳虚或胆经瘀堵不通的人。

是否阳虚,可以从怕冷、穿衣比别人多来判断;而是否瘀堵不通,可以通过按揉经络路线来判断。

如果胆经路线上有一按就痛的点,特别是风市穴(腿外侧中线,手自然下垂时中指尖处)附近,则说明胆经有瘀堵,适合拍胆经。

而没有阳虚或胆经瘀堵的人,正如吃饱了饭还要喂,没有必要,也不会出好作用。

如果有人阴虚阳亢,经常手脚心热、午后发热、夜间盗汗,这样的人不适合拍胆经,而适合拍大腿内侧的脾经、肝经、肾经。

拍阴经同样是以阳养阴,能够调动阴气去收敛阳气,改善阴虚症状。

艾灸则推荐三阴经气交会的三阴交穴,滋阴作用非常明显。

很多人学中医,从来不会去看《中医基础理论》,觉得它枯燥、晦涩,或者总说些「正确的废话」。

其实,中医重要的就是「基础」,就好比建筑得以伫立,是因为地基。

掌握了基础,就像房屋有了地基,地面之上任你搭建,百花齐放。

中医有它内在的逻辑,近现代医家不辞辛苦,把两千多年的中医精华与理据总结为《中医基础理论》。

它是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入学第一课。有了「基础」,后面的诊断、方剂、针灸、内外妇儿科等学习才「顺理成章」。

因此,学会利用前人的理论总结,是给中医小白/初学者实用的建议。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这三种觉太伤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