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名人养生】苏东坡的“四三二一”养生法

   2021-08-13 娱乐小小志 398 0
核心提示: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皆是当时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皆是当时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合称“三苏”,又都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少时博通经史,擅长写文章。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丁酉科)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等职。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受排斥,被贬出朝廷,任地方官。先后任职杭州通判、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滁州知州、湖州知州。1079年(宋元丰二年)因作新诗讽刺新法(史称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历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杭州知州、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侍读,官礼部尚书。后又被贬谪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死后追谥文忠。才华横溢、创作丰富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其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之为千古绝唱。有《苏东坡全集》传世。

苏东坡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伟人。苏东坡一生精通养生之道,他著有《上张安道养生诀论》《问养生》等。综而观之,他创导的“四三二一养生法”,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养生精华,值得一学。

四当”与“四戒

东坡十分注重养生。他曾自谦地说“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四当”是指东坡应朋友张君所求,书赠其养生药方。东坡云:“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尝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东坡奉传的这四味方药,将先贤的养生之道蕴含于生动的比喻之中,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尤其可贵的是,用这四味“药”养生,不在于你是否有钱,而在于你是否有心,它更适宜于广大的平民百姓。这四味方药,不仅强调养生应培养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更注重养生者应具有良好之心态!诚如东坡所言:“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四味”方药的要义是“四当”,而“四当”的核心是胸中要存有能“当”的平和的心态!“四戒”是指东坡被贬黄州时,在雪堂书写的四戒。东坡书云:“出舆入辇,命曰‘蹶瘘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盘盂,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编者注)十一月,雪堂书。”东坡之四戒,又是以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养生之道的典范。这三十二字的四道警言,不仅体现了东坡以史为鉴、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的养生防病之道。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他尊道贵德、修身养性、自警自律的高度受悟。东坡在被贬黄州的困境下,书“四戒”以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念念不忘养生修性的生动范例,不仅印证了古人“仁者寿”的箴言,也为现代人们在养生之中注意培养高尚品德,陶冶自身情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养”与“三疾”

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东坡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涉及汤、羹、茶、点、荤、素、粥、饭等诸多方面,而且富有民间色彩和东坡自创的特色,历久弥新。东坡重视饮食养生,决不等同于大吃大喝,铺张奢华,恰巧相反,东坡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以俭素为常。东坡在《记三养》一文中自约成规:“东坡居士自今日已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其如此定规的理由就是“三养”,即“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东坡自奉的“三养”,不仅总结了他的饮食旨要和养生之道,某种意义上,亦是他人生理念的真实写照。东坡提倡的“三养”的俭素,对现代的人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参考的价值。东坡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谆谆告诫人们:“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此似鄙吝,且出之不得已也。然自谓长策,不敢独用,故献之左右。” 东坡对道家的养生有深入的研究和亲身的修炼。“三疾”乃东坡研习道家养生的经验之谈。东坡认为,“神仙至术,有不可学者,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无此三疾,切谓可学”。忿躁、阴险、贪欲之所以为学养生者之“三疾”,皆因为其与道家崇尚的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少思寡欲完全背道而驰,格格不入。“三疾”缠身,难以使人达到内心的平衡,有害于身心的健康,故应除去。

“二言”:和、安东坡一生勤学好问,广交朋友,善于从社会和生活中学习养生。他在《问养生》一文中记载:“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东坡向好友吴子(吴子野,字复古)间养生所得“二言”,言简意赅。其要义是要善于与道俱融,自我调摄,顺应自然,求得生理、心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东坡心目中的“和”,就是要求做到与天、地、人、道的和谐,就应“识天道,应天道”,“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就能“行万物之理,无往而不自得”,就能“清静致中和,心平而气和”。东坡心目中的“安”,就是求“自静”“神安”。“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人”。就是求“贵生而避害”。“人生安为乐”,就是“随遇而安”。“吾心安处是故乡”,就是“安贫乐道”。“平安是福”,就能“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就能保持内心的相对独立性,不轻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和干扰。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几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一直都注意在锻炼身体中保持乐观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领略山川古迹风光,给自己开拓出一片辽阔天地。他在政事之余,犹爱关心平民生活、兴利除弊。在各地任上,都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苏堤”“东坡肉”的命名都铭记了他的政绩和人们对他的深情。东坡的“和”、“安”是养生之道,又是事业成功、兴旺发达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安”亦是治世之道,不仅仍有现实意义,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一难”:难在去欲“一难”指东坡的“养生难在去欲”。 《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东坡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品: “昨日太守杨君素、通判张公规邀余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曰:‘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苏武编者注)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死生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綺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东坡“难在去欲”的感叹,以幽默巧妙的笑谈,提出了常人羞于启齿又难以回避的敏感问题:养生与性欲的关系。东坡是善于享受生活的情趣的“乐天派”,不是宣扬“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者。东坡又不是一个沉溺情色的“纵欲派”。他时常警示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免遭“伐性之斧”的惩罚。他还认为“伤身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即不提倡有违人之本性的“禁欲”“绝欲”,又反对伤身伐性的“纵欲”“淫欲”。合理的选择是道法自然,以道制欲。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诚哉斯言,愿读者多多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健康】“朋克养生”真的有益吗?这些养生误区须避过!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