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857115139

“脾胃强,好度夏”!几个简单的中医方法助你调养脾胃

   2021-07-22 中国中医药报 397 0
核心提示:炎炎夏日,暑热难耐,人们常会觉得不思饮食、浑身倦怠。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人们常会觉得不思饮食、浑身倦怠。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所以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正所谓“脾胃强,好度夏”。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认识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若脾胃运化失司,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停聚而生湿、生痰,则会出现腹胀、腹泻、水肿、咳嗽等。

那么,脾胃病为什么常常在夏季多发?主要是因为脾喜燥恶湿,容易为暑湿所伤。脾胃病有虚、实之分,在临床常见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为实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胃阴虚证为虚证。

常见脾胃病证型

1.脾胃湿热证

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喜食油腻辛辣食物、过度饮酒所致。

2.寒湿困脾证

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气候阴雨;或由于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3.脾气虚证

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4.脾阳虚证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5.胃阴虚证

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本证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几种简单中医外治法

针对不同的症群,中医治疗的手段多采取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时因人制宜,且用药灵活多变,在保养脾胃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下面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1.拔罐疗法

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2.艾灸治疗

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人群;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人群。

3.穴位按压

点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轻揉神阙,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4.中药脐敷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脐。

寒湿困脾、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选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

5.中药足浴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

寒湿困脾证人群可选用: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

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用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

胃阴虚证人群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给大家再推荐几款药膳:

■绿豆粥:绿豆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适合脾胃湿热证人群。

■陈皮粥:陈皮性味苦辛,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寒湿困脾证人群。

■益胃粥:取益胃汤之义,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取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适合胃阴虚证人群。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孕妇怎么吃燕窝才营养?

上一篇:

经络养生:掌握正确的胃经养生方法,让胃安然无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