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面对110m的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的“太空之家”,作为过来人的杨利伟表达了他的羡慕,“这个家太大了,太羡慕他们了!”。
平平无奇的一句话,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羡慕。不止“太空人”羡慕,相信很多“地球人”也羡慕。毕竟全屋智能家居也太爽了吧!
几十年间,基于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的加持,家居从传统到智能历经数次变革,也在悄然改变大众的生活方式。
影院大片中,回到家打开门就有“主人,欢迎回家”的语音欢迎仪式、响指打开灯光、挥手拉开窗帘正是如今智能家居的写照。居住空间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家居带来的科技感正渗透到生活点滴中,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家有了更多憧憬。
Q1成绩破千万台,三分天下厂商打法各异
据IDC发布报告,2021年Q1国内智能家居设备总出货量为4699万台,同比增长 27.7%。此外,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国智能家居相关企业年注册新增企业数也达到3.1万家。
国内智能家居历经自动化、单品智能化和IOT+家居场景三个阶段终于来到全屋智能探索期。整体来看,智能家居的发展已然形成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厂商渐入佳境,目前形成了三大阵营群雄逐鹿,主要是以华为、小米、阿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乐橙、大华、萤石等为代表的安防企业和以美的、海尔、格力等为代表的传统硬件家电厂商。
以华为主打的平台、海尔专注的场景生态、小米的硬件形成的三种较为特色的打法,究竟是如何深耕到智能家居产业,引领全屋智能?下面我们做了浅析:
华为:以HarmonyOS 2赋能全屋智能
华为以“赋能者”的角色持续在智能家居IOT行业发力,目前已做到业界领先,率先迈入了全屋智能探索期。
自年初发布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后;华为于4月份又相继推出全新全屋智能“1+2+N”解决方案;6月2日,华为鸿蒙(HarmonyOS 2)的正式发布,则对智能家居落地应用有明显的推动意义。此外,华为还将PLC网络首次用到家庭领域,摆脱了智能家居使用对网络的硬性要求。
目前,已有美的、苏泊尔、九阳等11家家电企业与华为达成鸿蒙系统战略合作,打破了智能单品硬件能力的局限,真正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互联互通,加速全屋智能场景的落地构建。
小米:发力“5G+AIOT”赛道,打造全屋智能
小米作为较早入局智能家居的手机厂商,凭借单品种类多、存量大、性价比高的优势,跻身于智能家居IoT市场的前列。
据悉,在验证了AIOT战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小米将投入超百亿元资金用于“5G+AIOT”的赛道,致力于把现有优势转化为智能全场景的绝对优势。与此同时,IDC发布报告显示,小米以16.3%的市场份额稳居2020年Q3榜首位置。
小米的重点产品小爱同学现能控制的智能设备品类已超30种,总数超600款。通过智能家居产品和小爱同学的联接,可打造全屋智能体验,目前,最新版本的小爱同学更是新增场景智能协同、智慧学习对话和主动对话等功能,以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海尔:专注场景定制生态领域,提升用户体验
海尔自入局智能家居赛道以来,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场景定制生态是其专注领域,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截止到2020年,已有1000+家海尔体验中心落地北上广、青岛和重庆等城市,海外也累计建成近800家。去年推出的三翼鸟全场景品牌,接入云端生态,可根据用户的多样需求实现场景定制,赋能场景多种体验,助力用户过上智慧生活。
“阴霾天”下破局在即,智能家居未来可期
据亿欧家居统计,超30%的智能家居企业高举“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旗号,然行业标准缺失、单品之间不互联、价格高昂等痛点仍未得到解决。
就行业标准缺失这个话题来说,可谓是老生常谈。在智能家居行业中,产品质检不合格、智能产品不智能等问题屡见不鲜,口碑差的产品也不在少数。此外,市场上智能单品品种繁多,仍是“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各场景还未实现互联互通。
受研发费用和技术成本影响,智能家居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对于这种非刚需产品,经济预算有限的用户则选择不支出预算,由此受众群体较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智能家居产品价格或随之下降,但除价格外,产品本身的升级优化也很重要。
在智能化前进路上如何破局行业发展痛点?在“阴霾天”中,国家多部门联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助推智能家居的落地应用。监管范围逐渐明朗、企业不断发力、用户意识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来趋势是:智能家居产品百花齐放、智慧家庭生活遍地开花。
IDC预计,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2.5亿台,同比增长 21.1%,智能家居产品正成为更多用户的“新宠”。
总结
不置可否,“太空之家”的曝光,再一次把全屋智能家居推到大众眼前,全屋智能家居的“上天”将推动中国整个智能家居市场继续迈入新的阶段。
当前,智能家居已走过量的积累期,进入质的探索阶段,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已经开启,企业应该多关注行业现存痛点和用户反馈,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成为赛道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