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夫妻乃是同林鸟,为了另一半也要好好保重自己呀,大家还是一起往健康飞吧~一杯酒下肚,接下来4小时房颤风险显著升高
心血管病也是“夫妻病”?
把这项研究放在最前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是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对我们来说参考意义比较大。研究团队来自于北京心脏健康研究中心(Heart Health Research Center)。
这项研究纳入了2014年至2016年间居住在中国7个地区的5000多名异性恋夫妻,年龄在45岁以上。受试者提供了身高体重、血压、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因素等个人信息。而心血管疾病被定义为曾经历过心脏病/中风发作,或进行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也就是冠脉搭桥。
从研究结果看,妻子患有心血管疾病,丈夫同患病的比例为28%;妻子没有心血管疾病,丈夫患病的比例只有12.8%。妻子肥胖、中风或有吸烟史,丈夫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最高。
相对的,丈夫患有心血管疾病,妻子同患病的比例为21%;丈夫没有心血管疾病,妻子患病的比例只有9%。丈夫有中风史,妻子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最高。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男性来说,配偶的心血管疾病史与个人的疾病风险关系要更显著。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传统家庭结构中,妻子更多地参与了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规划。
除了共享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这两个因素,研究者还认为,照顾患病配偶的压力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个研究挺有意思,叫HOLIDAY Monitors。
可能是觉得人类在holiday就会不管有没有monitor都go to alcohol叭……或者不管有没有holiday和monitor都go to alcohol……其实我现在就在一边writing一边drinking
不过我好歹,就还比较健康,而这项研究里的参与者是100名阵发性或间歇性房颤(AFib)患者。
参与者们佩戴者心电图(ECG)随时跟踪心率,脚踝上装着透皮酒精传感器检测是否喝酒。按照研究人员的指示,参与者喝酒的时候要按一下心脏监护仪上的按钮做记录,之后还要通过磷脂酰乙醇测试来验证参与者到底有没有对喝酒实话实说。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64岁,85%是白人,80%为男性。参与者佩戴ECG的中位时间27天,中位饮用酒精饮料的数量19杯。就还挺能喝的。
在4周的研究里,超过一半的参与者(56人)有房颤发作。从数据来看,喝了一杯葡萄酒/啤酒/其他酒精饮料的接下来四个小时里,房颤发生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如果一次喝了两杯或两杯以上酒精饮料,房颤发生风险更是增加了3倍以上。
以脚踝上的酒精传感器数据为准,在过去的12小时内,血液酒精浓度每升高0.1%,房颤发作风险增加38%。酒精的累积消耗量也会导致房颤发生风险的增加。
什么机制?有待研究。“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原来是因为这个
看了上一个研究,估计有读者在心里叨咕,不是说好的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可能有好处吗,数据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的确,以前的很多流病数据都发现,喝酒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条U型曲线,稍稍喝一点,貌似对心血管健康是有益的。
这里的“稍稍喝一点”,也就是适量饮酒指的是女性每天喝酒/酒精饮料不超过一杯,男性不超过两杯。
但你要问为啥,真不知道,我的小脑瓜也想不通。
在ACC21上,出现了首个揭示适量饮酒对心脏具有潜在保护机制的研究——从脑成像结果来看,适量饮酒能够减少患者与压力有关的大脑信号。
研究数据来自Mass General Brigham Biobank,包括53064名参与者,59.9%女性,平均年龄57.2岁。根据自我报告,按照酒精摄入量分为低(<1杯/周)、中(1-14杯/周)、高(>14杯/周)3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及相关的住院治疗。
参与者中有752人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通过测量与恐惧和压力相关的杏仁核、参与执行功能的额叶皮层,研究者评估了参与者的压力相关脑活动。
从分析结果来看,中酒精摄入组的压力相关脑活动最低,而且相比低酒精摄入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了20%。调整了各种风险因素之后,相关性依旧成立。
当然了,这不是叫我们去喝酒的意思!而是意味着减轻压力的活动,或许能够通过减少大脑的压力信号,达到保护小心心的目的。比如同一研究团队同期发表了另外一项研究,就发现运动也能够对大脑产生类似的影响。好了,ACC21上好玩有趣的研究就先介绍到这里,后续我们还会陆续分享一些比较重要的科研进展,可以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