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的形成因素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包括种族、家族遗传、婚育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遗传因素使后代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等方面。这些因素既可影响体质强弱变化,也可改变人的体质类型。
01、精神因素
人的精神状态多受到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会影响到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人的精神状态和七情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影响人体的体质。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健康十分有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就是指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02、环境因素
人的体质与人所处的地域气候条件、气象因素也密切相关。
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因此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南方人,体质多瘦弱,腠理偏疏松。不同地质环境的居民,亦有不同的体质状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就是人体“因地异质”的道理。
社会环境对体质形成也有影响。例如,生活方式的不合理、缺乏锻炼、服食丹药、盲目进补、酣酒吸烟等不良习惯,都可导致湿热内蕴体质类型的人群增多。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情绪躁动等亦可对体质的改变产生影响。
03、饮食营养
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而充足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偏颇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
如果饮食失当,则影响脾胃功能,造成阴阳气血失调,使人体体质发生不良改变。
- 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饱食无度,损伤脾胃,可形成形盛气虚的体质;
- 长期偏嗜寒凉之品,易致阳虚体质;
- 长期偏嗜温热的食物,易致阴虚体质;
- 长期偏嗜甘甜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
- 长期嗜食肥甘油腻、酣酒,多形成湿热体。
04、饮食营养
生活起居主要包括劳逸、起居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起居无常、生活不规律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体质状态。其中,房劳也是损伤体质的一个因素,纵欲无度,房劳伤肾,可导致体质虚弱。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变化的。不同体质类型先天禀赋有异,后天调养有别。根据体质进行养生保健,应因体质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以及体内气化升降出入的协调一致,是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改善体质要从整体入手,进行综合调摄,才能保持健康的体质。
依据不同体质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和适应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将人体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九种。
《灵枢·本神》所指出的“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了解了体质的形成因素和分类,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气虚体质如何进行养生保健。
气虚体质
- 容易疲乏、气短
- 容易心慌
- 比别人更容易感冒
- 喜欢安静、懒得说话
- 说话声音无力
- 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
若有这些表现,您可能是气虚体质
何为气虚体质---它是以气虚、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 其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病后气亏、年老气弱等。
- 气虚体质的形体特征表现为肌肉松软。常见主要表现是平素气短懒言,疲乏神倦,易出汗,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有的可见到面色萎黄或淡白,口淡少华,毛发不泽,头晕,健忘,或便溏等。
- 其心理特征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 发病倾向常是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气虚卫外失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气虚质人的调养原则为益气健脾,培补元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保持阴阳平衡。脾胃后天之本,故气虚质人尤其应调养好脾胃功能,以改善气虚状态。
情志调摄
气虚体质的情志调摄基本要点是做好性格调养和肝脾功能的调养两个方面。
01、性格调养
气虚质者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应培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可过度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
02、舒肝健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思则气结,过思伤脾,因此,气虚体质之人应保持一个效过好心情和平和的心态。肺主一身之气,悲则气消,悲忧伤肺,所以气虚质不宜过思过悲。休闲之中宜欣赏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以振奋精神。春季之时春阳生发,气虚体质人在春天应注意维护好肝的疏泄功能,保持心情愉快,血脉调畅。可选择散步、旅游、读书等方式,使阴阳调和,气机通畅。
起居调养
“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气虚者易感受外邪,起居调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01、气虚质人应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
尤其要避免虚邪贼风,注意增减衣被。气虚者卫阳不足,易于感受外邪。故应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防止外邪侵袭。此外,经常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健脾益气,调整气虚状态。
02、气虚质人要做到起居有常
养成良好的起居作息规律,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脾为生气之源”, 脾主四肢,故经常适度运动锻炼活动四肢,可帮助改善气虚质。过劳则气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体劳伤脾气和房劳伤肾气。
03、过汗则可耗气伤阴
气虚质人在夏季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以免出汗太过而气随液脱。
饮食调养
《千金要方·食活篇》中记载:“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体现了食疗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1. 补益脾肺,兼顾心肾 气虚证多与肺、脾、心、肾虚损有关,食疗应以分别补其虚为原则。由于“气之根在肾”, 因此补气时可酌加枸杞子、桑椹子、蜂蜜等益肾填精之品。
2. 食性平和,宜为平补 气虚表现多为脏腑功能减退,尚未出现寒象,宜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3. 气血两虚宜益气生血、益气活血及益气摄血。
4. 忌寒湿、油腻、厚味食物
- 常用补气食物:糯米、粳米、小米、粟米、山药、香菇、大枣、红糖、猪肚、羊肚、牛肉等。
- 平补类食物:豆制品、蛋、猪肉、猪肾、墨鱼、山药等。
- 针对气虚体质之人不耐寒冷、抵抗力差的特点,在冬季应增食部分温性食物,如羊肉等,佐以肉桂、干姜等辛温之品以助阳补气,增加机体御寒能力。
- 补气类食品易致气机壅滞,过食易碍脾胃运化功能,影响食欲,应配伍少许行气之品如陈皮、砂仁等。
运动健身
气虚体质者不宜进行强体力运动,宜做到“形劳而不倦”, 要掌握相适应的运动锻炼的原则、功法和方法。
01、遵循运动原则
因为气虚质人体能偏低,易因过劳而耗气,故不宜进行强体力运动,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以免耗损元气,应采用低强度、高频度的运动方式,且不易出汗太多,以免耗气伤身。
02、选用合适功法
根据自己的体能,可选用一些轻慢舒缓的、强度和负荷较小的运动项目,有助于人体力气的补充和增加人体的耐久力。如太极拳、八段锦、保健功等。
03、掌握锻炼方法
锻炼宜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适当地增加锻炼次数,而减少每次锻炼的总负荷量,控制好运动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
· 医师简介 ·
任毅 中医经典科主任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擅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擅于治疗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如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病、慢性咳嗽、慢阻肺、慢性胃肠炎等常见内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以及失眠、多汗症等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调理。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周六上午;周三夜诊
曹晋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应用经典中医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胃炎、糖尿病、亚健康状态等内科常见疾病。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陈照龙
主治中医师 医学硕士
擅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中医经典特色治疗。致力于中医经方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各种皮肤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咽喉炎、便秘、顽固性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