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战“疫”公开课第一讲 一线医生周宁详解防护知识
人民网悉尼3月31日电 3月30日,由人民网澳新频道、人民视频联合推出的澳新战“疫”公开课第一讲邀请新冠肺炎武汉危急重症病房一线医生周宁,为澳新地区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讲解如何防范新冠病毒。
周宁是此次新冠肺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病区护心小分队骨干、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南方健康专家顾问。在公开课上,他就大家关注的一些疫情问题进行集中答复。
在谈及居家隔离问题时,周宁称有三类人群需要居家隔离。一是有症状的人,包括发热、咳嗽和乏力,这是最常见的新冠病毒感染早期症状。虽然感冒也会有上述情况,但感冒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眼鼻干涩等症状。而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是干咳。如果早期出现这些典型症状,且没有专业医学指导,可以进行自我隔离排查。第二类是即便没有症状,但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也需要隔离。第三类是曾有过重点地区旅行史或接触史的人。周宁表示,自我隔离是导致家族或家庭聚集性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专业医学背景很难做到严格的自我隔离。因而在隔离点进行隔离更为理想。自我隔离要与家人保持安全距离,保持手卫生,避免密切接触。
就归家后如何进行消毒这一问题,周宁说道,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飞沫传播,面对面近距离说话时,口腔内会喷出液体,吸入这种飞沫的话,可能会感染。二是密切接触传播,与他人拥抱握手后,再触碰口鼻,病毒可能会通过粘膜传播。此外还有气溶胶传播,这还存在争议。消毒主要是针对密切传播,阻挡传播途径,建议回家后立即消毒,第一时间进行洗漱。保持手卫生是避免感染的重要方法。尽量不要在外触碰公共物品,有可能的话,可以戴手套。对于私人物品,回家后用酒精消毒。最好最有效的是75%酒精消毒,其次是84消毒液一类含氯成分的消毒液,但不能用于人体。如果买不到,用肥皂洗手也是个好办法,但不能替代消毒产品。
对于网友关心的免疫力问题,周宁称,危重症、重症、死亡病例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体力旺盛、免疫力强,但切不可因此放松警惕,新冠肺炎感染人群中青中年占很大比例,因为他们的社交活动较多,感染风险较大。感染后仍有几率发展为重症。此前也曾接收过22岁的重症患者。因而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防护,不被感染。
关于如何提高免疫力,周宁说,功夫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效果不太好。可以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好的睡眠很重要,尽量少熬夜,按时睡觉,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习惯。第二,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比如蛋白质和钙质。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疫情爆发初期很可能出现社会恐慌,会导致群体性的茫然失措和焦虑,各种免疫力出问题。将感冒误以为是新冠肺炎,陷入自我诊断的怪圈中。病毒虽然可怕,但如果做好防护,它和你没有关系。
谈及老人和幼儿两类人群的防护工作,周宁说,他们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特别是老人,免疫力较差,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几率比年轻人高得多。如果跟老人在一起居住,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谈话距离,最好是2米。这样可以控制飞沫漂浮距离。如果是小孩,尽量避免亲密动作。
对于在澳新地区留学的中国学生,周宁称,大家普遍很关心合租的问题。合租、群居容易导致聚集性发病。首先尽量避免合租、群居。合租的话,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共用物品。尽量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两到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以上,这样可以避免气溶胶传播,大大减少密切接触导致的传播。
周宁强调戴口罩的重要性。戴口罩是在防疫早期就推出的重要举措。防止自己被感染和感染他人的重要办法就是戴口罩。在不同文化下,戴口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出门戴口罩。另外,普通口罩即可,希望大家把N95口罩留给更需要的医务人员。如果口罩紧缺,重复使用有胜于无,如果有充足的口罩尽量换新。过了4个小时,口罩的过滤作用会下降,而水洗、微波炉加热会破坏静电层。
南半球即将进入秋冬季,也是流感高发期,新冠病毒传播是否受到气温气候影响。周宁指出,新冠病毒不大喜欢炎热,56摄氏度半个小时就能消灭,温度越高就越能抑制这种病毒。第二是空气湿度,越干燥传播特性就越弱。湿度越高,越容易传播。气温下降、雨水湿度增加的话,人们需要警惕,如果病毒控制不好的话不排除进入大流行的可能性。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周宁称,如果核酸检测为阳性,还是有传染性的,这也是今后我们疫情防控的重点之一。治愈以后核酸、抗体都是阴性的话,便没有传染性。“我们院区出院患者都需要进行多次核酸和病毒学检测,出院后还要隔离14天,才能重返社区。我也呼吁大家接纳这些出院患者,不要歧视他们。”
就轻重症患者康复情况,周宁告诉观众,一般轻症患者7到14天可痊愈,80%患者可自我痊愈。目前没有特效药。其实很多病人好转都是自我免疫系统反攻好转的,医生加以支持治疗。重症患者一般一个月左右能好转。更重要的是,防止轻症转为重症。重症患者治愈后可能出现肺纤维化,需要抗纤维化治疗和功能锻炼,轻症不会有后遗症。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公开课直播中,周宁多次强调做好个人防护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在疫情期间,我们不知道谁是病毒传播者。我的一个成功经验是,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当成病毒携带者,做好个人防护。”(汪奕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