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态媒体首页 频道列表

如何拯救受损的血管

2021-03-09 11:098910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先宝

本报记者 李珍玉

“中国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不久前,在中国心脏大会心血管流行病与人群防治专题研讨会上,有关专家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其指出,我国具有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人比例极低,分别为男性0.1%,女性0.4%,合计0.2%。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下文简称《报告》)也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总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死亡仍占据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不过,专家表示,只要有针对性地规避或改善相关行为,就有希望挽救受损的血管。

要戒除的:烟和酒

吸烟对心血管的伤害非同小可。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刺激血管,造成血管内膜增生肥厚、弹性降低,进而形成血栓,使血管腔闭塞。不过,只要戒烟,仅24小时后就会出现血压降低等积极改变;戒烟1年后,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50%;戒烟15年后,罹患冠心病的风险降至与从不吸烟者一样。 饮酒对血管的伤害同样巨大。中国一项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显示,55岁以下患者中,超过1/5的诱因是近期不良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大量饮酒为最多,占比14.6%;《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则指出,长期危险饮酒者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为19.23%,非长期过量饮酒者极少发生心血管意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说,烟酒戒起来十分困难,通过个人意志戒烟成功者只有5%,因此,戒烟最好的方法是到戒烟门诊寻求专业帮助。无论戒烟或酒,都不能受到周边亲朋好友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戒烟戒酒的早期阶段应尽量避免聚餐,建议请周围的亲朋监督,态度必须坚定。

要改善的:盐摄入和活动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先宝说,在生活方式的改善中,饮食与运动可调整的空间最大。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发现,相比饮食不健康人群,保持健康饮食模式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低35%,心肌梗死风险低14%,心力衰竭风险低28%。但《报告》显示,过去30年,我国居民不健康饮食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从1982年的107万人,增长到了2012年的151万人。在所有膳食因素中,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影响最大的是高盐摄入。专家强调,老年人由于味觉下降,减盐会面临更多困难。建议老年人从少量减盐做起,通常2周后可逐渐适应,而后再提高减盐量。除减盐外,增加蔬果和杂粮摄入也应列入饮食改善的日程。

我国居民的运动量也在不断减少。据统计,成年居民2009年的平均身体活动量比1991年减少了四成多,静态时间则增加了33%,导致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这将带来一系列心血管损害,而增加运动则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活动量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41%。另有研究发现,若能通过运动缩小腰围至标准值(男性小于85厘米,女性小于80厘米),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心病的风险可分别减少22%和23%。专家建议,找个运动的伴儿,有助于养成锻炼习惯,做到长期坚持。

要防住的:抑郁和睡眠障碍

《当代护士》2018年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年,《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障碍会造成内分泌紊乱,且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糖耐量受损,进而导致心肌梗死。其中,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可以说,重度抑郁和睡眠障碍已成为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海澄说:“临床有不少三四十岁的患者,血压、血脂都不高,没有糖尿病和家族病史,平时爱运动,却突发心梗。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压力特别大。”因此,心理健康必须引起重视,只有学会减压,远离抑郁症及睡眠障碍等,才能更好地保护血管。建议工作时,每隔1小时就起身让思维放松一下,哪怕5分钟也好。睡眠不好的人,在排除疾病因素后,建议改变就寝习惯,如睡前1小时内不要工作或玩手机,洗个热水澡或泡泡脚,听点轻松音乐。

要治疗的:几种慢性病

可对心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很多,最主要是“三高”。血压升高时,动脉平滑肌收缩,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增厚。如果此时血脂过高,动脉管壁就可能沉积大量胆固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而长期血糖高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报告》显示,如果所有高血压患者获得妥善治疗,我国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如果采取服用他汀类药物等调脂治疗,2016~2030年预计可避免970万例急性心梗和780万例脑卒中;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30年随访则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可使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下降33%。

除“三高”外,慢性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为慢性肾病可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贫血,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来自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病直接合并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为7%左右。

两位专家表示,目前慢性病治疗和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患者频繁换医院、换医生,治疗的长期一致性较差。慢性病的管理最好固定在一个社区医院,社区医生会根据患者档案长期跟踪,一旦出现复杂问题也可及时转诊。此外,建议60岁以上的人每年保证一次体检,除血糖、血脂、尿酸、肝功、肾功、心电图外,必要时还可做一次超声心动图。

要提高的:紧急就诊意识

心脏病发作后,能否第一时间就诊将直接决定死亡风险。但《报告》援引的2019年一项针对中国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显示,仅43%的患者认为胸部不适与心脏相关,24%的人认为“等等症状就能缓解”。另一项针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调查显示,仅31.7%的人会在心脏病发作时叫急救车去医院。急救意识的不足,导致我国急性心梗患者的入院时间被延误,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达到5.5小时,明显长于发达国家。

刘先宝说,急性心梗的救治关键是及时疏通血管。如果发病后1小时溶栓,每治疗1000例患者,可减少50例死亡;发病2~6小时治疗,死亡病人减少30例;6~12小时治疗,只能减少20例死亡。专家指出,“有胸痛,上医院”应成为人人皆知的口号,特别是活动后出现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撕裂疼痛,或严重憋气、有频死感、血压明显异常等表现,应拨打120;心跳过快或过慢也要叫急救车,不建议自行搬动患者乘车就医。▲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三个测试提前发现中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脑卒中(又称中风)也一样,发作前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如果能及时发现,科学应对,就可能“逃过一劫”。在此,为大家推荐三个测试,有助提前发现中风发作的蛛丝马迹。

0评论2021-03-11393

血液黏稠不等于高血脂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人饭后容易犯困,他们大多体型较胖,平时运动较少,如果进行化验检查,大多会发现血液黏稠度高。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血液黏稠,但未必知道血液黏稠究竟是什么,甚至不少人认为血液黏稠就是血脂高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评论2021-03-08953

运动八周改善更年期抑郁
更年期的女性绝经后会感到诸多不适,甚至出现抑郁症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近期,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适时适度增加运动对绝经后女性情绪改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0评论2021-03-05572

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更易患老年痴呆
 据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李雯)美国《神经学》杂志网络版日前刊载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易出现认知问题或患上老年痴呆症。这一发现或许有助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8年时间,追踪了414名72岁至92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在研究开始时及此后的每两年通过认知能力测试,做一次老年痴呆症评估,并接受一次核磁共振脑部扫描。研究期间,共有97人被诊断患上老年痴呆症。其中,在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最多的31人当中,有12人被诊断

0评论2021-03-03999

坏胆固醇低于3.4最理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公认风险因素,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因此被称为“坏”胆固醇。研究发现,控制胆固醇水平升高是防控冠心病的关键举措,但坏胆固醇控制水平因人而异,并非越低越好。那么,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死亡风险才最低?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

0评论2021-03-01993

54321,骨松远离你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突出,骨质疏松症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健康问题。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大楼,骨骼就好比钢筋框架,一旦钢筋出现问题,大楼就会岌岌可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谢忠建教授,总结了防治骨质疏松的“54321”口诀,向大家介绍如何保护好人体这座“大厦”。

0评论2021-02-23700

老年人养生注意4件事,能让身体比之前硬朗一倍!
人上了年纪后,身体各项机能都会逐渐下降,抵抗力变差,所以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严重危害健康。老年人想要身体更硬朗,远离疾病

0评论2020-08-24512